陕西西安推动20#无缝钢管发展,Q345B螺旋管也能在西安站住本报特邀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第一时间对《中国制造2025》进行解读。本报记者还就钢铁工业怎样迈向中国制造2025等问题,采集了部分业内人士的观点。我们希望通过这组报道,和广大读者共同探讨《中国制造2025》带来的挑战、机遇,以及我们的努力方向。
制造业是国家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也是关乎国运兴衰的产业根本。
作为应用最普遍的结构材料和重要的功能材料,钢铁产品是建成制造业强国的必需基础材料和重要关键材料,而钢铁产业自身也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我国钢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84734亿元、应交增值税1781亿元、资产总额75033亿元,分别位居全部工业行业的第1位、第5位和第2位。因此,无论从支撑其他制造业门类由大到强转变的角度,还是就钢铁产业自身在制造业的地位而言,钢铁产业升级均是建成制造业强国的重要支撑。
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着技术革命爆发、国内经济转方式调结构和其他国家制造业竞争力增强的多重机遇和挑战。同时,钢铁产业进入了“三低一高”(低增长、低效益、低价格、高压力)的新常态,正经历着转型的阵痛,产业升级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与挑战。
陕西西安推动20#无缝钢管发展,Q345B螺旋管也能在西安站住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举国上下正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而不懈努力。因此,紧抓历史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建设制造强国,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制造强国:
钢铁面临七大机遇挑战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发〔2015〕28号)(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力争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通知》部署了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和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等9项战略任务。建设制造强国给我国钢铁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是对钢铁产业的支撑能力、竞争力和发展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钢铁产业不仅仅是在一般层次上满足国民经济发展规模数量、产品质量的需求,而且要切实迈向中高端,综合实力进入强国序列,最终位居前列,达到世界先进甚至领先水平。
二是推进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建立一批产业创新联盟,开展关键共性重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建立一批从事技术集成、熟化和工程化的中试基地,为钢铁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完善创新体系和加快成果转化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是促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建设重点领域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为钢铁企业带来了紧跟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应用浪潮、培育市场竞争新优势的历史机遇。
四是强化提升包括关键基础材料在内的工业基础能力,支持首批次或跨领域应用,布局和组建一批“四基”研究中心,组织实施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高档数控机床、核电装备等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同时加强质量和品牌建设,为我国研发应用先进钢铁材料、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提供了优良的外部条件和平台支撑。
五是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全面推进钢铁、有色等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支持企业实施绿色战略、绿色标准、绿色管理和绿色生产,要求钢铁企业不仅仅要实现节能环保达标,更要将绿色发展理念、模式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领域,全面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